当前位置:悠悠书盟>明鹿鼎记> 【0719 熊廷弼当初到底有没有给四万两银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719 熊廷弼当初到底有没有给四万两银子】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笔趣qxs.lawww.exiaoshuo.com81中文笔下文学
  韦宝礼貌的对熊兆珪、熊欣儿、以及杨雪和杨雪的几个哥哥道:“几位也去我官厅坐一坐吧?我那儿比较通风,挺凉快的,醒一醒酒再走。我让人用马车送你们。”

  京城不是什么人都能用马车和坐轿子的,但韦宝作为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主事官员,有这个特权,可以叫衙门的公车。

  没人敢说什么。

  “不必了,多谢韦大人的款待,我们该回去了。”杨雪冷冷道。

  韦宝微微一笑,知道刚才自己委婉的拒绝了杨雪想帮她几个哥哥弄官位的事情,这姑娘肯定嫉恨自己了。

  不过,韦宝丝毫不放在心上,对熊欣儿和熊兆珪道:“熊姑娘,熊兄台,你们呢、要不要再到我官厅喝点茶,醒一醒酒?”

  韦宝的话让熊家兄妹有点为难,他们是和杨家兄妹一起来的,现在要是不一起走,有点不好,但韦宝又是他们的恩人,韦宝都已经提出邀请了,就这样走了,似乎也不太好。

  韦宝何等精明的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熊家兄妹的为难之处,笑道:“不想喝茶也不妨事的,我现在就派车送你们回家。”

  “我想留下来喝口茶,哥哥,怎么样?”熊欣儿忽然道:“我还想与韦大人谈一谈爹爹的案子。”

  熊兆珪一怔,杨雪也一怔,没有料到居然是熊欣儿主动接受韦宝的邀约要留下来。

  “好,好吧。”熊兆珪道。熊兆珪对于留还是走,没有什么主见,他主要知道妹妹与杨雪的关系很好,两个玩在一起的,现在杨家姑娘要走,他本来以为妹妹肯定也会跟着一起走。

  果然,熊欣儿选择留下来,有点惹到杨雪了,杨雪快步朝着都察院衙门口走去,杨雪几个哥哥快步跟上。

  “大人,我安排车去送一送他们吗、”郭文亮赶忙问道。

  韦宝点个头,便向自己官厅走去,他知道,估计以杨雪的性格,即便是安排了车子,杨雪也不会坐的,这是一个自尊心超级强的姑娘。

  韦宝甚至可以想象到,刚才杨雪向自己提出给她几个哥哥安排官位,肯定是鼓起了勇气的,也肯定以为自己会答应,他隐隐觉得这杨姑娘也许对自己挺有好感,也许因为自己的敷衍,惹恼了她,让他因爱生恨了?

  这么容易爱,这么容易恨,韦宝好笑于这个时代的姑娘。

  “韦大人,我爹爹本来有机会出来的,都是汪文言从中使坏。”进了韦宝的官厅,熊欣儿便迫不及待的道。

  她还真的是想与韦宝商量她爹爹的案子。

  汪文言是熊廷弼案子的重要人物,狱吏出身,智巧侠气、饶具谋略,因监守自盗,逃到京师,后来投奔王安门下。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过从甚密。

  刑部郎中于玉立派遣他入京探事,用钱买为监生,用小动作将齐,楚,浙三党变成两党,将其搞垮。从此东林党独大。

  在东林党内阁首辅叶向高的扶持下官至中书舍人。与东宫伴读王安相结纳。

  泰昌、天启年间,在外廷倚仗刘一燝,在内宫靠王安撑腰,文言为之联络通信息,在《东林点将录》中为“鼓上蚤汪文言”。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九月,王安死,顺天府丞邵辅忠弹劾汪文言。

  又被御史梁梦环弹劾,被逮下狱。

  后无罪释放。

  东林党势力不济之后被魏忠贤下狱,受五彪中的阉党锦衣卫指挥佥事许显纯五毒拷打审讯。

  韦宝听了熊欣儿的话,没有回答,他并不关心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他是在想,救熊廷弼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妨碍、

  韦宝首先考虑的不是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好处,只要没有太过不好的影响,即便是多花点银子,韦宝也乐意帮助熊家兄妹救出父亲的,韦宝这个人,总的来说,心地实属善良。

  如果没有太不好的影响,韦宝就要考虑营救出来的可能性有多大,实在没有希望的话,不是白费力气吗?

  大明王朝,前后有两位“辽东经略”,雄才大略,却均死于“奸珰”之朝政。一个是袁崇焕。

  另一位,就是熊欣儿和熊兆珪他们的爹熊廷弼,熊廷弼也是大名鼎鼎。

  《明史熊廷弼传》有一句话:“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据说,其被处死之后,尸体弃之荒野,其血淋淋的首级则被朝廷传至各处边关示众,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之说,依次为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

  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若“三杰”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并重用之,满清何以坐大并轻松入关?历史或许就此改写了。

  “辽东三杰”,以熊廷弼最早,且正处在后金崛起之初。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

  熊廷弼生卒年为1569至1625年,著名军事将领,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

  史书说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却刻苦强记,奋发图强。

  万历二十五年(1597),熊廷弼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万历三十六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

  但是,他的“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

  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四十七万大军惨败。

  朝廷经廷议,遂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由是人心复固。”

  熊廷弼镇守辽东,居功至伟。其终被问罪,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韦宝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来,概括起来大致是三个原因。

  一是天子更替。二是党争之害。三是熊廷弼这个人本身之性格。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历朝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

  熊廷弼是在万历朝被重用的,万历皇帝虽说长年罢朝,但是对熊廷弼仍相当信任。

  万历的用人原则,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毫无疑问,在万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针政策均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

  有人甚至认为,万历皇帝与熊廷弼是“军事战略上的知己之交”。

  正因为如此,万历皇帝特赐熊廷弼尚方宝剑,“重其事权”。

  其实,在万历年间,熊廷弼被言官谤议攻击的事情,从未间断,特别是在镇守辽东的不长时间内,各种弹劾之奏疏,不绝于耳。

  但是,万历皇帝从来不听。他对熊廷弼的建议和主张,统统予以支持。

  这一点,仅从简单的《明史熊廷弼传》就可以看出来。

  凡是熊廷弼向万历皇帝的上疏,记载皆为“疏入,悉报允”、“疏入,帝从之。”

  万历皇帝曾针对言官的弹劾,对熊廷弼批复过一段相当有意思的话。他说:“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对熊廷弼的“深切依赖”,以及对一个重要臣僚的“语重心长”。特别是一句“毋为人言所阻”,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

  照通俗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

  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且还要一一批复。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也死了。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

  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

  自泰昌元年始,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韦宝知道,辽东是出风头的地方,也是火山口。

  稍微有点成绩,能传遍整个朝廷,稍微有点过错,也能把一个正常人完全的妖魔化。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

  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

  熊廷弼倒霉的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

  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政敌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

  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这个人,明史有评价:“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人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人。

  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

  毕竟,今日之辽东,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辽东了。

  应该说,熊廷的策略是正确的。

  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

  这一切,直接造成了广宁兵败,致使辽东尽失。

  兵败问罪,朝廷震怒。自然要下令处置败军之将。

  王化贞的责任是主要的。

  明史记载:“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

  一个是逮,一个是勘。

  显然,朝廷对两人的定罪是有差别的。

  然而,最后的议决却是“廷弼、化贞并论死”。

  这时候,又出了一件事情。

  就是熊欣儿现在对韦宝说的事情,熊廷弼为保命,曾托汪文言向魏忠贤行贿,数目不小,四万两。

  然而,熊廷熊并不是一个贪官,他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既而背之”。

  于是,“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

  第三个原因,乃是熊廷弼的性格所致。明史说:“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此评价,甚为形象。也就是说,熊廷弼的脾气不太好,有才之人大抵如此,遇事特别容易激动,也因此得罪不少人。

  当然,有些人是无意中得罪的。

  比如给事中姚宗文,仅仅是熊廷弼没有替他在补缺的时候求情,而结下了梁子。

  熹宗初立之时,有人“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也有人说他经略辽东失职。熊廷弼的反应是什么呢?《熊廷弼传》说“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廷弼益愤,再疏自明”,甚至公开“惯纱帽”。

  说到激动的时候,“抗疏辨,语颇愤激”,即使皇帝在场,他也从不忌讳。

  但凡有人弹劾,熊廷弼总是要抗辩上疏一番的。

  任何批评,他都不能坦然地存在肚子里。

  因此,给满朝大臣留下他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的深刻印象。

  熊廷弼“褊浅刚愎,有触必发,盛气相加,朝士多厌恶之”。

  万历皇帝在,可以包容他。

  换了熹宗皇帝,自然就会看着极其不爽了。

  熊廷弼同王化贞的矛盾,虽说是责任在王化贞,但熊廷弼也有责任。

  他似乎根本看不起王化贞这个人。同下属说话,有时候也不注意分寸。

  熊廷弼反对王化贞的军事策略,又无法阻止,便上疏告状,话也是说得很难听,且不留余地。

  王化贞自然心存不满。待到王化贞兵败之时,两人相见,“化贞哭”。看出来,王化贞是有悔意的。

  熊廷弼却“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贞无地自容,“化贞惭”,一点不留面子。

  他们两个人同被朝廷究责之时,熊廷弼依然故我,态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贞伏罪,倒是态度端正,痛哭流涕。

  凡此种种,都说明熊廷弼是不谙为官之道的人。

  恃才自傲,这在任何时候的官场都是危险的。

  毕竟,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是有胸襟的。

  “当初告发你爹爹的御史梁梦环,我没有留用他,现在他还没被允许回都察院当差。”韦宝对熊欣儿和熊兆珪兄妹道。

  兄妹二人听韦宝这么说,都很感动,连连道谢。

  “求求韦大人,只要能救出我爹爹,我什么都愿意做,一辈子为韦大人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熊欣儿道。

  韦宝有点意动,熊欣儿是漂亮的女孩子,若是肯一辈子留在自己身边当个小妾,换成哪个男人都愿意的吧?

  只是韦宝很清楚,也许他为熊廷弼说话,不会惹来多大的毛病。

  现在的问题是,魏忠贤打击东林党,就一定要翻熊廷弼的案子啊。

  魏忠贤从熊廷弼入手打击东林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非常讨厌熊廷弼。

  为什么皇帝讨厌熊廷弼呢?因为,在广宁之战时,熊廷弼犯的错误让皇帝觉得不可原谅。

  因为,熊廷弼犯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意气用事的结果。

  所以,皇帝对熊廷弼失望到了极点。

  这是韦宝目前得到的关于熊廷弼的具体情报,不光是魏忠贤容不下熊廷弼,主要还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本人就不喜欢熊廷弼。

  一个不被皇帝喜欢的人,若是想救下来,那就真的要通天的本事了。

  在魏忠贤看来,既然皇帝非常讨厌熊廷弼,只要把东林党与熊廷弼联系在一起,就容易让皇帝支持他们打击东林党。

  还有,不光皇帝讨厌熊廷弼,其实老百姓也讨厌熊廷弼,从舆论上看,人们对于前方统帅失职,他们非常难以理解。

  老百姓不管那么多,他们不可能去细细纠结原委,大都都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官方说法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了。

  既然舆论上对熊廷弼没有好感,只要把东林党与熊廷弼联系在一起,打击东林党时,就容易受到舆论的支持。

  熊廷弼能成为一个高大全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死的比较是时候;也是因为他死的比较是地方。

  如果熊廷弼死于天启二年,那历史对熊廷弼的评论就会完全变样。

  但是,熊廷弼多活了三年,并且死于魏忠贤之手,于是后世历史的评论,就变了样子。

  崇祯当皇帝后,有人上书说,熊廷弼死的非常冤枉,崇祯没有搭理这封上书。

  因为,崇祯皇帝也认为熊廷弼死的不冤枉。

  崇祯元年,诏免追赃。其秋,工部主事徐尔一讼廷弼冤,都是对熊廷弼赞美之词,认为熊廷弼非常冤枉。

  崇祯皇帝不从。

  韩爌等人后来,在说熊廷弼死得冤枉时,先说了熊廷弼一堆功劳;但是,最终也承认,按律熊廷弼应该斩首。

  看到这个给熊廷弼盖棺定论的说法,崇祯皇帝才算认可。

  当时是崇祯二年五月。于是“诏许其子持首归葬。”

  其实,从熊廷弼平反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普遍的人,都是认为熊廷弼按律当斩的;就处在深宫的崇祯皇帝,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崇祯皇帝为熊廷弼翻案时,也只承认熊廷弼死非其罪,却不承认熊廷弼死得冤枉。

  熊廷弼被杀,之所以云遮雾罩,主要是因为模糊了许多背景。

  熊廷弼是天启二年二月被抓的,是天启五年八月被杀的。

  熊廷弼被抓起来后,朝廷都认为他有罪吗?自然都认为他有罪。

  因为,王化贞的失职,是他的能力有问题;熊廷弼的失职,那是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而且从当时判决熊廷弼的罪状中也可以看出来。人们普遍认为,熊廷弼比王化贞更不可原谅。

  甚至在崇祯初年,有人上书认为熊廷弼死得非常冤枉时,崇祯都不愿意搭理。

  因为,崇祯也认为熊廷弼死得不冤枉。

  直到韩爌等人,先承认熊廷弼按律当斩、传首九边也不为过时,皇帝才接受他们对熊廷弼的其它评论。换而言之,功是功,过是过;两者不能混谈;熊廷弼虽然死非其罪,但是并不证明熊廷弼没有罪。

  熊廷弼在那三年半的时间里,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杀?

  因为,从当时对熊廷弼判决书内容去看,熊廷弼的罪行,放到哪个年代,哪个地方也是死罪。身为高级官员,因为私人恩怨,无视大局利益,故意放任事态扩大,这就不是简单的失职可以解释了。

  后来,熊廷弼为什么又从死刑变成死缓呢?

  那就是,熊廷弼通过行贿的方式,使自己免于被杀。

  骗了魏忠贤,说要拿出四万两白银!

  熊廷弼是想通过中间人汪文言这个对东林党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政客走内廷的路线,行贿魏忠贤四万两白银。

  结果熊廷弼死刑变死缓后,而内廷并没有收到相关的钱。

  通常都认为,熊廷弼是为了活命,所以就让汪文言忽悠魏忠贤,帮自己对皇帝说几句好话。

  韦宝却觉得这种说法非常不符合常理。

  因为官员被抓,家人积极通过各种关系营救,这是正常之极的事。

  当然了,在此过程中花一些钱,也是自然而然的。

  但是,空口白牙乱许钱的事,应该是不会发生。

  因为,不是魏忠贤遇到这种事,会恼羞成怒,哪个官员遇到这样的事,也会恼羞成怒。

  换而言之,你找人帮忙,空口白牙的乱许钱,你这不是自己作死?

  所以,从常理上,熊廷弼家里的人,在营救熊廷弼的时候,应该是不敢空口白牙乱许钱的。

  关键是,就算熊廷弼家里的人敢这样干事,中间人汪文言也不也这样干事。这种交易,虽然端不上台面,但是你花钱,我办事;我把事替你办好了;你许下的钱,肯定得兑现。

  否则,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他汪文言也得死,汪文言凭什么陪着你去死?。

  汪文言是东林党,熊廷弼是齐楚浙党,两条线的人。

  所以中间人汪文言在替熊廷弼办事时,也会掂量一下熊廷弼能不能拿出这笔钱。

  所以,韦宝觉得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魏忠贤没有收到这笔钱?

  “救你爹爹的事情,我已经说过了,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所以我不能随便答复你们。现在这里没有外人,李成楝是我的兄长,和我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你们直接告诉我,你们到底有没有送出去四万两银子给九千岁?”韦宝问道。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熊廷弼家里再没有银子,可毕竟是到了一二品级别的高官,要弄银子,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妙书屋

上一章目录我的书架下一章